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楊泠然 文/圖)7月1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與自治區人民檢察院聯合召開黃河流域水生態保護專項行動推進會,全面總結過往協作成果,精心規劃未來深度合作,全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在法治軌道上邁向新高度。
自2017年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全面推行以來,寧夏積極構建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2022年,自治區人民檢察院與水利廳迅速響應最高人民檢察院與水利部的聯合意見,出臺《實施細則》,會同多部門制定《關于加強河湖及水資源安全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形成“上下協同、橫向協作、完整配套”的工作體系,為黃河流域水生態保護提供堅實制度保障。
在實踐中,寧夏創新打造“1+2+N”多元共治格局,即“水行政執法+檢察公益訴訟協作和刑事司法銜接+多部門參與”模式,將水行政執法、檢察公益訴訟與社會治理緊密結合。例如,秦漢渠管理處與利通區檢察院聯合成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協作辦公室”,其創新實踐獲央視《今日說法》報道,并入選全國檢察新媒體應用案例二十佳;渠首管理處與青銅峽市人民檢察院打造的“九渠青綠”協作品牌,也受到新華社、學習強國等19家區內外媒體關注。
以“守敬”行動為核心,寧夏聚焦中央環保督察、黃河專項督查反饋問題,針對水資源管理、河湖管理保護、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建設等重點領域開展專項整治。2024年以來,全區水利部門與檢察機關在水資源保護、水土流失治理、河湖管理及防洪安全等領域立案137件,罰款近200萬元,黃羊溝滯洪水庫違規種植案成為法治化保障“六個攻堅戰”的典型案例。
在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支持下,水利部門將法治理念貫穿水利事業發展全程。寧夏已出臺9部涉水法規、6部政府規章及69件行政規范性文件,構建起完善的涉水法規體系,并建成多個法治文化宣傳陣地。
在水資源管理上,寧夏成立由黨政主要領導任“雙主任”的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全域推進“四水四定”先行先試,成效顯著。全區萬元GDP用水量下降率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標,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超過全國均值,“三山”地區自備井關停率達76%,地下水超采面積減少30%。寧夏“四水四定”創新實踐被列入全國人大黃河保護法實施成效調研報告,并入選第六批全國干部學習培訓教材。
寧夏還建立全省域“河長+檢察長+警長”協作機制,“十四五”期間整治“四亂”問題2912個,確保黃河寧夏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進出。此外,寧夏嚴格執行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水土保持率達77.72%,位居西北地區首位。在水改革創新方面,寧夏完成多項全國“第一單”交易,成為全國唯一水預算管理省域試點、西北唯一省級水網先導區。
未來,寧夏各級水利部門將以《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為契機,深化“守敬”行動,強化與檢察機關的協作配合,創新協作模式,提升執法效能。通過利用黃河流域檢察公益訴訟協同平臺,聚焦重點領域集中整治,聯合掛牌督辦重大涉水違法問題;統籌推進涉水法規修訂與政策制定,落實“塞上楓橋”法治工作機制,提升依法行政質效;發揮自治區水資源管理委員會職能,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推進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等項目建設,深化水利改革,建設數字孿生水利,實現水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益最大化。
此次推進會還發布了10件行政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涵蓋行洪安全保障、地下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費征繳等領域,為黃河流域水生態保護提供實踐參考。寧夏將以此次推進會為新起點,深入推進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以法治力量守護黃河流域生態安全,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提供堅實保障,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